紅薯情思(短文)
鄧坤水(湖北省通山縣審計局)
【發(fā)布時間:2016年10月18日】
字號:【大】 【中】 【小】

離開老家許多年了。每年深秋季節(jié),住在鄉(xiāng)下的父母,總要捎來一兩袋紅薯。當我看到那帶著泥土清香,紅潤肥碩的紅薯,心中總要泛起一種故友重逢的喜悅。

老家在鄂贛交界幕阜山深處的富水河畔,美麗而貧窮是千百年不變的風(fēng)景。沿富水河兩岸,坡崗起伏,山地成片。夏秋時節(jié),漫坡遍野茂盛生長的是山里人極鐘愛的紅薯。幕阜山土地瘦脊,干旱嚴重,許多農(nóng)作物難以栽種,唯有生命力極強的紅薯,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根來,用飽滿的果實養(yǎng)育著世世代代的農(nóng)人,以嫩綠的心葉點染著山里人頑強的生存希冀!

紅薯是一種生長期較短的莊稼。因為都是紅皮兒,人們習(xí)慣叫它紅薯、紅苕。舊歷年剛過,農(nóng)人們便在向陽的坡地鋪上半尺厚的火糞肥,將年前精選出的紅薯埋進肥土作母本。五黃六月,麥子剛收過,種薯已長出二三尺長密匝匝的藤蔓,用剪刀剪成三兩寸的莖節(jié),插進還泛著亮澤的麥茬地里,澆上一瓢河水,薯苗就在坡地上落下根了。不到一月光景,山地里縱橫交錯的薯蔓便碧波蕩漾。紅薯的葉片呈心形,片片相挨,密不透風(fēng)。農(nóng)人們擔(dān)心節(jié)節(jié)生根的薯藤分散了肥力,便在藤蔓瘋長的當口,用手一根根翻動薯藤,以保證總根的凝聚力。

中秋前后,紅薯成熟了,肥大的漿果在泥土中亢奮起來,硬是將平展的土地拱成突起的龜背。大地也許被擠疼了,競裂開半寸寬的口子微笑著,那鮮亮的紅色,就從土縫里窺視著山里爽朗的秋天。

挖紅薯的時候到了,人們從坡地挖起紅潤壯實的紅薯,抹去泥土,用籮筐裝好,一擔(dān)擔(dān)地送進事先挖好的山洞里。富水河畔薯洞多如繁星,那疊嶂起伏的山坡上,點綴著大大小小的山洞,成為家鄉(xiāng)獨特的景觀。薯洞滿,好過年。老家人常把收獲紅薯的多少,作為家庭窮富的標志。待儲藏夠了,余下紅薯,生的刨成薯絲曬干,等日后摻在大米里做薯絲飯吃;煮熟的切成小條條,精制成松黃干脆的薯果,逢年過節(jié),招待客人。父親總要在挖紅薯時,小心留幾串帶藤蔸的薯,一串串掛在墻上,待來年春二三月品嘗,那滋味常常是甜脆爽口,清香滿齒,回味悠長。

在糧食緊缺的山里,莊稼人與紅薯的感情最深。特別是在瓜菜半年糧的饑荒年歲,一二十擔(dān)紅薯,便能維持全家?guī)卓谌艘粋€冬春的生計。七十年代有段時期,我們家的食譜幾乎是一個模式,早餐和午餐吃紅薯粥,即將紅薯洗凈后,切成菱角大小的薯丁,抓上一兩把大米煮成稀粥,這種粥甜而不膩,粘而不稠,極易飽肚;晚餐干脆就吃蒸紅薯,一個個大小勻稱的紅皮兒薯,蒸得噴香圓潤,就著湯水吃上幾個,便能打個飽嗝。最有魅力的是吃燒紅薯。記得讀小學(xué)那時,每天總要上早讀。嚴冬天氣,衣帽單薄,手腳凍得不行。放早學(xué)了,我們姐弟幾個,急匆匆跑回家來,母親便從灶火灰里甩出幾只紅薯來,紅薯在地上蹦跳著彈去火星和灰塵,我們便每人搶過一只,邊呼呼地吹著霧氣,邊讓燒紅薯在兩手間倒來倒去,噴香滾燙的紅薯吞咽下去了,寒冷也跑得無影無蹤。

在鄉(xiāng)村居住的那段日子,那些與紅薯相關(guān)的許多尋常細節(jié),于我看來,都那么富有詩意,那么耐人尋味。在為紅薯翻藤的暑天,農(nóng)人們彎下腰,揮動雙臂,那一根根嫩綠的藤蔓,仿佛一行行隨風(fēng)飄曳的鄉(xiāng)村抒情詩;收獲季節(jié),年輕的農(nóng)婦一邊啃食著未擦盡土的紅薯,一邊毫無顧忌地敞開胸脯,用白胖的奶子喂養(yǎng)嬰兒,那是怎樣的一幅令人怦然心動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圖畫!

家鄉(xiāng)的紅薯是平凡的,然而也有過閃光的歷史。彭德懷率領(lǐng)紅軍、王震率領(lǐng)“南下支隊”千里挺進幕阜山,家鄉(xiāng)的父老盡其所有,將富水河澆灌的紅薯也充了軍糧,用真情和摯愛喂養(yǎng)了革命。子弟兵人行千里,心中仍留戀著紅薯飯的香甜。

歲月如富水河水匆匆流逝。如今,家鄉(xiāng)富裕了,過上小康日子的村民們不再把紅薯當作主食,到城里走親訪友也不再習(xí)慣用大包小包的紅薯作見面禮物了,人們開始嫌棄紅薯的土氣和低賤,與紅薯的感情在日漸疏遠。由此,我這個對紅薯情有獨鐘的農(nóng)民的兒子,多少年來,只能在夢中追憶那些難忘的歲月。唯有我的父母親,總忘不了捎來一些紅薯,讓我在撲鼻的薯香里,回味那忽遠忽近的鄉(xiāng)情……(鄧坤水)

【關(guān)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