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頻道  >  審計動態(tài)  >  地方動態(tài) > 正文
 
重慶萬州:讓愛的暖流滋潤心田
——重慶市萬州區(qū)審計局脫貧攻堅紀實
 
【時間:2018年01月17日】 【來源:重慶市萬州區(qū)審計局】字號: 【大】 【中】 【小】

整潔順暢的水泥路直通村莊,新修建的村級衛(wèi)生室規(guī)范寬敞,平整后的1200平方米文化廣場已成為全體村民們休閑健身的好地方,改造后的農網,不僅為改善農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更為村經濟發(fā)展點亮希望……“這一切得益于重慶市萬州區(qū)審計局扶貧工作隊的精準幫扶!”說起村子這一年里的變化,既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的重慶市萬州區(qū)響水鎮(zhèn)張家村村民們忍不住頻頻點贊。在剛剛結束的萬州區(qū)脫貧摘帽總結表彰大會上,區(qū)審計局被表彰為全區(qū)脫貧攻堅“突出貢獻集體”,而他們派出的第一書記——紀檢組長鄧天旗被表彰為全區(qū)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在全區(qū)200多個幫扶單位中同時榮獲兩項殊榮的僅區(qū)審計局一家。沉甸甸的獎牌背后,是個人與集體交匯付出的真情和汗水。

把準“脈搏”  為民鋪設致富通道

“以前爛泥路,總是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都不敢怎么出門。”談及以前的鄉(xiāng)村土路,張家村9組村民王永全深有感觸。王永全居住的地方以前全是土路,出門極為不便利,下雨天基本不出門,要坐車必須行走半個小時到村委會后才能坐?,F(xiàn)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出門可以直接坐車,給他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王永全和他的老伴隨即養(yǎng)起了100多只雞,每逢趕集日便坐車到集鎮(zhèn)上銷售雞蛋,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張家村是響水鎮(zhèn)最偏遠村落,有12個村民組、773戶、1973人,其中全村共有貧困人口97戶、290人。“這97戶貧困戶中,因殘致貧12戶、因病致貧60戶、因學致貧的缺勞力25戶。2015年脫貧252人,2016年脫貧37人,現(xiàn)在還有一戶一人脫不了貧,因為他是個孤兒,還在讀大學......”說起村里的貧困戶情況,扶貧工作隊摸得“門清”。

2015年,萬州區(qū)審計局和張家村結成精準扶貧幫扶對子,扶貧工作隊正式進駐張家村。為把準精準扶貧的“脈搏”,局長蔡淼川以及該局派駐張家村第一書記鄧天旗帶領扶貧工作隊多次深入張家村調研摸底,并派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扶貧工作隊員長期駐村了解情況。工作隊發(fā)現(xiàn),“行路難”是制約該村發(fā)展的重要原因,路不通導致農副產品流通難,收購價格降低,造成農民增收難。

道路是農村產業(yè)“輸血造血主動脈”,該局以修路扶貧為先行,積極謀劃落實張家村道路硬化工程,加快精準扶貧攻堅步伐。扶貧工作對從公路硬化、人行便道完善、土地整治、溝渠配套、飲水入戶、農網改造等方面入手,著力打造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完成了九牛路、夏王路、聯(lián)張路硬化建設7.85公里,新修公路5公里,實現(xiàn)了三條主路的硬化,社社道路的通達;完善了村便民服務中心、衛(wèi)生室、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大戶、便民超市、電商進村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功能配套。

道路的修通不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出行,更成了村子發(fā)展致富的“幸福路”,使得村外的各類農資、物資直接拉到村民家門口,村民們種植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也可以直接、快速地輸送到城里各大市場。

心系民生  改善村民生活質量

該局駐張家村脫貧工作隊來到村子里之后,首先做好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工作,讓群眾做主,把最貧困的評為貧困戶,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對于這些扶貧對象,全局干部再逐一挨家挨戶走訪,上門“認親戚”。

張家村12組貧困戶蘭明志因患嚴重腰椎間盤突出無法外出打工,妻子心臟病且患有智障,孩子尚小,生產生活極度困難。幫扶工作隊隊員多次入戶,一方面在思想上積極鼓勵,另一方面,相繼落實醫(yī)療、教育扶貧政策,為其購買種羊,讓蘭明志一家深受感動,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樹立起了脫貧信心。

扶貧攻堅工作中像這種真心誠意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為貧困戶捐贈衣物的、有為留守兒童購買學習用具的、有邀請貧困戶一家到家中作客的、有為生病貧困戶聯(lián)系進城就醫(yī)的、有高價購買貧困戶家禽家畜的……等等。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們很多幫扶人員經常要到其他區(qū)縣交叉審計,不能夠經常下村,我就要求他們每周必須和自己對接的貧困戶打電話溝通1次以上,了解貧困戶的困難,如果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他們就將問題匯總到我這里,然后我每周來村里給村民解決?!钡谝粫涏囂炱烊缡钦f。一年來,該局的干部職工組成的張家村脫貧工作隊和張家村97戶貧困戶建立起了如親人般的和諧關系,累計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113件,幫扶57戶銜接落實了相關政策。

貼合需求  扶貧做到精準發(fā)力

“每一項幫扶,我們都要貼合村民最廣泛、最迫切的需求,做到精準發(fā)力。”局長蔡淼川表示。張家村全村1391人,耕地面積只有3154畝,人均不到3畝地。耕地少,又沒有其他產業(yè)項目做支撐,村經濟基礎薄弱,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依靠打工經濟,長期以來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針對村里窘困現(xiàn)狀,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隊在這上面沒少動腦筋。張家村最難發(fā)展的就是農業(yè)產業(yè),因為它的田地碎塊化嚴重,土地不成片,土地之間都有很大一片樹林,想要引進農業(yè)產業(yè)非常困難。

該局的脫貧工作隊針對這些問題,找到區(qū)農科院的專家專題研究張家村的土地適宜種植哪種作物,再找有實力的農業(yè)企業(yè)入駐。經過工作隊的多次工作,終于有一家農業(yè)企業(yè)同意到張家村投資農業(yè)產業(yè)。

經過努力,400畝的晚熟青脆李基地建在了張家村,這也是張家村多年來引進的第一個稍具規(guī)模的農業(yè)產業(yè)基地。老百姓把土地流轉給基地后,自己不僅能在土地流轉上掙一筆錢,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掙錢,一舉兩得。62歲的張家村3組組民張清林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將土地流轉給基地后,每年可獲得流轉金3000多元,自己也常年在基地務工,兩樣加起來一年能有14000多元的收入,比之前種植莊稼要翻幾番。

據(jù)了解,張家村3、4組的建卡貧困戶有70%在清脆李基地務工,人均每年能夠拿到6000元的收入?;氐慕ㄔO,讓當?shù)卮迕裨诿撠毬飞献叩母涌旖荨?/p>

脫貧工作隊還在張家村成立了兩個專業(yè)合作社,一個合作社在5、6組建成花椒苗基地200畝;一個合作社在4組搭建規(guī)范化棚舍500平方米,建成林下養(yǎng)雞基地一個;動員發(fā)展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豬、養(yǎng)魚的重專大戶7戶。針對區(qū)級扶貧項目與解決群眾急需急盼困難有缺口的實際,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協(xié)調爭取資金180萬,采取調配辦公經費和職工捐款30萬元,用以解決便民服務中心、道路、人行便道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縝密細致的計劃,真金白銀的投入,不折不扣的落實,推動了貧困村各項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了區(qū)級和市級驗收,實現(xiàn)了整村脫貧,讓昔日的貧困村走上了幸福路,讓村民的生活水平向著小康邁進。(譚本政)

【關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