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我和哥哥相約回老家,出發(fā)前給二姐打了電話。約一個小時,便到家了。一進門,二姐就迎上來說:“剛說要出發(fā),怎么一下子就到了?”一句話點醒了我,那些關(guān)于回家的記憶瞬間涌上心頭。
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湖北省宜都市王畈鎮(zhèn)的一個偏遠小山村。記憶中回家的路只有一條,鄉(xiāng)親們稱之為“板車路”——窄得只能勉強通過一輛板車,是我們到鎮(zhèn)上打貨賣貨、看電影看戲的必經(jīng)之路。1972年,公社在我家對面的山坳里修建水庫,“板車路”改造升級為“拖拉機路”。第一次看著拖拉機開進村子里,我和村里的孩子們興奮了好一陣子。
小時候,我在田間放牛,看見綿延起伏的大山,經(jīng)常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才能走出大山、到山外面去看看呢?
機會終于來了。那是1979年的正月初三,我大姐出嫁到江陵縣,父母決定讓我們四姊妹送大姐到婆家。
天剛麻亮我們就出發(fā),步行一段山路后到達主路,搭上一輛客車。大約一個半小時,我們到達枝城港,沒想到江面有霧,從宜昌到沙市的過路船下午4點多才到港。船行六小時抵達沙市,在旅社住宿一晚,到達姐夫家時已是次日。三日后我們從沙市返回宜都,沒想到又遇大霧,天黑才到枝城港。枝城港距離我家60多里路,堂姐說:“我大姐好像就嫁這附近,我們今晚去她家去住下來吧?!庇谑?,一行人買了一個手電筒,挨家挨戶打聽。然而,找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有著落,我們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家的方向走。約摸一個多小時,來到一個農(nóng)村倉庫,渾身乏力、饑寒交迫的我們找保管員要了點水喝,就著一個干凈點的草垛和衣躺下。第二天醒來我們空著肚子繼續(xù)朝家的方向趕,饑餓導致的乏力,越走越慢。兩個小時過后,背后駛來一輛貨車答應(yīng)捎帶我們,我們幾人高興地爬上車箱,迎著刺骨的寒風興奮地大喊:“回家啰!回家啰!”
沒想到我第一次出門見世面會這樣狼狽。出門太難,回家的路更難。但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第一次看到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第一次看到火車、輪船,還親自坐了輪船,在城里住了一夜……
我是在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辦的小學和中學完成的初級教育。初二畢業(yè)后,考入了宜都市聶河第四重點中學。本來考入縣里重點中學是件好事情,可上學和回家的路卻把我害苦了。
王畈鎮(zhèn)到聶河鎮(zhèn)距離60里路,兩鎮(zhèn)之間沒有直通車,我們上學必須中途轉(zhuǎn)車,從我家到王畈鎮(zhèn)上有近5里路,車到聶河鎮(zhèn)上再到學校還有近5里路。第一次到學校報到,因為帶了很多行李趕車,一早出門竟然晚上才到學校。兩個禮拜后要回家拿米和菜,幾個同學一商量,趕車太麻煩還得花錢,不如步行走小路回家。星期六天一亮,我們就匆忙離開學校,翻山越嶺6個多小時終于到家。見到母親的那一刻,我抱著她大哭,并說我不想讀書了,要去學木匠。剛剛復職在王畈中學任教的父親卻對我說,農(nóng)村孩子要想走出大山,考學是唯一出路,重點中學比普通中學教學質(zhì)量高,你是家里考學希望最大的人,絕不能放棄!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次日一早背著40斤重的行李,踏著昨日的山路向?qū)W校奔去。一路上,走走歇歇,渴了就喝一口小溪里的水,餓了就吃點自帶的干糧,到達學校時已是下午5點。后來父親心疼我,把他的糧票給我,他從家里帶糧食到學校去。這樣,我上學就可以不用背糧食了,只需要帶點咸菜即可。那時我剛滿13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加之缺少油葷,糧食消耗得多,一天到晚總想吃東西。
這樣的日子熬了兩年。高三年級開學不久,我非常幸運地考入全縣文科重點班。這個重點班在宜都最好的中學——宜都一中。在這個學校,雖然仍需要淘米蒸飯,但學校供應(yīng)有炒菜賣,不用隔三差四回家拿咸菜了,大大減少了我的身體壓力和心理負擔。第二年,我不負眾望,考上了宜昌一所中專學校。
到宜昌讀書后,回家的路更遠了,一般要3個小時。由于需要過長江輪渡,遇到江面有霧,經(jīng)常要耗掉一整天的時間。
改革開放后,村里的“拖拉機路”不斷延伸,通到了每家每戶。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改善,進城購物辦事更加方便。90年代中期,宜都市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我家門前的拖拉機路進行水泥硬化,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天晴下雨出門一身泥了。在宜昌工作后,宜昌到宜都市的公路好幾次升級改造,回家更便捷了。后來,猇亭長江公路大橋建成,回家再也不用等輪渡了。再后來,宜昌江南修建翻壩高速公路,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到家?,F(xiàn)在,宜張高速宜昌段全線通車,城區(qū)又新建了至喜長江大橋,我在家門口就能上橋,沿途高速公路,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到家了。如今,老家的鄉(xiāng)親們都富裕了,家家戶戶建了樓房,不少人家還購置了轎車。當我開著車奔馳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高速公路兩旁美麗的村莊,漂亮的農(nóng)舍,秀美的山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鄉(xiāng)親們,就像做夢一樣,但又不是夢,而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家的路越來越寬暢,陪伴了我一路成長,也見證了家鄉(xiāng)一天天富裕和美好。
回家的路記錄了我的過去和未來,也同樣記錄了腳下這片土地的過去和未來。(吳德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