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 English | 網(wǎng)站地圖
   
當前位置: 首頁  >  審計之窗  >  審計風采  >  先進個人 > 正文
 
我的父輩
 
【時間:2020年09月15日】 【來源:審計署上海特派辦】字號: 【大】 【中】 【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度重視家風家教,孟母三遷、畫荻教子、岳母刺字等故事家喻戶曉,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誡子書》、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宋代司馬光的《家范》、清代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訓家書廣為傳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孫后代。

我曾經(jīng)與熟悉的朋友開玩笑,我“八小時之外”出問題的概率比較低,這倒不是本人有多自律,而是家里盯著我的眼睛比較多,老中青三代特別是做過多年組織人事工作的父親時不時地會指出我的小缺點、小毛病。

四十多年來,父親的言行一直烙在我們記憶深處。那些年,家中最多裝飾品就是貼滿墻面的各式各樣獎狀,那是對父親辛勤工作的肯定。在我和妹妹以至表妹的作文中,先進人物形象無一例外都是父親,正直清廉勤勞好學是我們年幼時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定義。那些年,家里住平房,房前有塊空地,父親用它來種菜養(yǎng)花,夏季常常3-4點鐘就起床挑水灌溉,菜園在他的侍弄下而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那些年,黑龍江經(jīng)常發(fā)洪水,每到汛期我們很少見到父親,偶爾回家也是滿身泥漿,原來他一直堅守在抗洪一線和大家一起戰(zhàn)斗。那些年,經(jīng)常有人來家里找父親調(diào)換工作,有的還帶著煙酒和土特產(chǎn),父親都婉言謝絕,一一退回……

這些年,退休后的父親依舊是早出晚歸,致力興辦老年事業(yè),一次在為老年活動中心種植果樹時扭傷了腰,臥床好些天才爬起來。這些年,父親把黨組織關系從老家轉(zhuǎn)到上海,一直參加居委黨支部活動,當志愿者、捐款捐物一個都不落下。這些年,身患腦梗、高血壓的父親一邊照料行動不便的母親,一邊幫我們照料年幼的兩個小孩,默默地支持我們工作。這些年,父親常常會追憶年輕時祖父對他的教誨,也會指出我們這樣那樣的缺點……生活中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就是這一樁樁小事,日積月累地伴隨我們成長。

若干年后,我又多了一個父親。2013年4月23日,煙臺日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八旬老人捐款兩千”,內(nèi)容大致是這樣的:“……第一個捐款的是一位八旬老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是通過銀行賬戶匯款,沒有見到老人,但對他的名字十分熟悉,是一個捐款專業(yè)戶,之前發(fā)生的西南大旱、印度洋海嘯、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難,老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為災區(qū)捐款,最少也要捐1000元。’姚老今年已經(jīng)81歲高齡,他從報紙上看到雅安地震的消息之后,再次拿出退休金為雅安捐款2000元。采訪時姚老話語不多,只是說‘沒有想太多,就想盡自己的一份力’……”。報紙上提到的姚老是我愛人的父親,也是我的公公。公公退休前是一名大學教師,平時生活非常儉樸,家中陳設的家具物品基本上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產(chǎn)物,只有電視和電腦是愛人前幾年幫他更換的。每年換季時,想給老人家換兩身衣服,他都表示不需要,如果沒經(jīng)他同意買回來,還會埋怨我們浪費。盡管上了年紀,老人家還一直堅持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看到別人遇到困難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愛人也象公公一樣,生活也比較節(jié)儉,年近半百還依然保持著學習鉆研的熱情……

中國有句古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父親影響了我,公公影響了愛人。我們會將父輩們的優(yōu)良家風傳承下去,互相砥礪,在各自崗位上履職盡責,照顧好長輩,撫育好下一代。(于海霞)

責任編輯:趙方
【關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