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一輩子酷愛哲學,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認為改造世界、改造中國“當具大本大源”,“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哲學的學習研究使他能在復雜的革命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抓得更實,引領歷史前進。 面對中國共產黨當時面臨的工農民主運動的興起與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運動的興起與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這樣“兩起兩落”的曲折歷程,在紅軍歷經艱辛結束長征到達陜北后不久,毛澤東同志認為有必要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大規(guī)模培養(yǎng)干部,加強理論學習,武裝干部頭腦,迎接偉大斗爭。1937年4月到7月,他親自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課程,并撰寫講授提綱,其中的兩個章節(jié)后來單獨成篇,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簡稱“兩論”)?!皟烧摗彪m然寫于80多年前,但是它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原則和科學方法,具有普遍意義,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問題的光輝典范。今天我們學習“兩論”,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指導工作的方法,在分析復雜問題的場景下尤為有用。 一、“兩論”的思想實質 1、實踐出真理 這個認識來源于中國共產黨不同革命時期慘痛的教訓。1933年9月,當時的黨中央領導人在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中,因盲目照搬蘇聯(lián)的革命經驗,堅持走陣地戰(zhàn)、奪取城市的策略,反對毛澤東指出的建立農村根據(jù)地、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方針。在當時敵強我弱的環(huán)境下紅軍傷亡慘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長征。教條主義給我們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秾嵺`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來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指出,事物是客觀的、變化的以及不同事物的內在是不同的,用他國的經驗解決我國的問題,用過去的經驗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用主觀的意志去改變客觀的事實,這都是徒勞的?!爸挥腥藗兊纳鐣嵺`,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2、認識和實踐是螺旋上升的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都有不少論述。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強調認識來自于實踐,“知行合一”強調即使有了認識也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改造事物?!秾嵺`論》認為,只強調實踐的“經驗論”,認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和只強調理論的“唯理論”,否認直接經驗、否認實踐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毛澤東指出,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知識,還須再回到實踐中去。認識絕非一次所能完成的,難免犯錯,需要再實踐、再認識?!巴ㄟ^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因此,實踐和認識是在循環(huán)中前進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中國革命就是在失敗中不斷總結、調整、前進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斷在中國化。 3、捉住主要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矛盾也在不斷變化,有的矛盾會消失,有的會新出現(xiàn),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會轉化。找到主要矛盾是問題分析的關鍵。主要矛盾是影響某一事物發(fā)展進程的關鍵矛盾?!睹苷摗犯嬖V我們要學會仔細分析,捉住主要矛盾。比如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看似是國共兩黨的矛盾,實際上是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共產黨和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谷盏谋l(fā),讓國內階級矛盾變?yōu)椴荒敲粗匾?,中日民族矛盾變?yōu)橹饕艿鹊取?/p> 4、重視調查研究 認識了矛盾這個基本的哲學工具后,如何落地使用呢?在《實踐論》中提到了如何使用調查來認識事物和改造事物。一切結論都要產生在調查結尾,而不是開頭。調查的過程就是人們對事物認識加深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p> 二、學習“兩論”的時代意義 1、用毛澤東哲學觀點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 “兩論”的誕生,標志著毛澤東哲學思想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基本形成。今天我們認真學習“兩論”,掌握毛澤東哲學思想,學會觀察客觀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具體情況,不盲從、不迷信,從實踐中得出感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再用于指導實踐。想問題、辦事情,要自覺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考慮,善于從大局看小局、從長期看短期。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 2、堅持實事求是,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要求真務實,遵循客觀規(guī)律,針對不同情況作出正確決策,在具體工作中明確目標、找準定位,發(fā)揮優(yōu)勢,勇于實踐、善于實踐,最終達到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推動黨的偉大事業(yè)發(fā)展的目的。(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2021年春季學期中共審計署黨校處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審計署教育審計局 阮麗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