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縣審計局成立于1983年9月19日,至今已三十年。建局當天我從糧食局調到審計局,至1992年7月退休,干了9年審計工作。 審計局是新機構。審計一詞對我來說甚為陌生,如何開展審計工作,更是一籌莫展。沒有前車之鑒,唯有遵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關指示,以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腳踏實地開展審計工作。經過幾年努力實踐、總結、改進,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于工作實際的“審計工作路子”。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分別被授予1987—1989年度省、市審計系統(tǒng)“先進集體”、審計“排頭兵”和縣級機關“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F(xiàn)就建局初期階段的經歷回顧概述如下:
首先,學習審計打基礎
建局初最急切的是學習審計,了解審計。7名干部(后增至15名)報到后的第一件事,即先后參加了上海財經學院、上海立新會計學校開辦的二期審計專業(yè)函授班,接著又參加了各種相關業(yè)務的函(面)授業(yè)余學習培訓班(計24人次),并自1986年開始主動與太倉電視大學聯(lián)合舉辦了四期(五個班)有99名學生參加的全(半)脫產的中央電視大學審計函授班。我們在培養(yǎng)國家審計干部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大專學歷的內部審計人才,為我縣開展內審工作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全面開展審計工作打下了有利基礎。
其次,實踐審計探路子
開展審計工作必須有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和走什么樣的路子問題。而路子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其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由于是新機構、新人員,尤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審計工作如何開展,心中無數(shù)。在此困難面前,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個責任。遵照黨中央十二屆一中全會提出的衡量工作的標準是什么?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我們把這個指標精神貫穿到了審計工作的全過程,不斷摸索前進,逐步找到了一條既能執(zhí)行現(xiàn)行法規(guī)的基本原則,又能適應改革創(chuàng)新的切合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實際的審計工作路子。經過反復實踐、總結、論證,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我們把它簡稱為“一四四三六”的審計工作路子,并收到了較好的實際效果。它有力地指導和推動著我縣審計工作。從此,審計工作局面打開了,審計在群眾中的威信也相應提高了。其具體內容: “一”即是明確一個指導思想。審計工作必須圍繞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這個中心展開。但在審計“監(jiān)邦促”基本職能的位置問題上曾發(fā)生過爭論。有的同志認為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jiān)督,邦促是主管部門的職責,審計部門邦促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多數(shù)同志認為監(jiān)督只是一種手段,促進才是審計目的。最后,統(tǒng)一認為應該是:立足于促、著眼于邦,從促進的愿望出發(fā),通過審計監(jiān)督達到促進的目的,即是“促進—監(jiān)邦—促進”。位置擺正了,關系也理順了,阻力化解了,開展審計工作的路子也暢通了。 “四”即是在工作中要分清企業(yè)(單位)在經濟活動中出現(xiàn)的“四種情況,區(qū)別對待”:一是對“合法合理”的堅決支持。例如:在對太倉酒廠的審計中,幫助該廠及時解決了擬新建一個二氧化碳回收車間苦于既沒有資金又因虧損企業(yè)不能貸款的難題,使車間很快建成,投產后即收回了全部投資。這件事進一步證明了審計工作必須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同時也增強了我們做好審計工作的信心;二是對“合法不合理”的則按法辦,對不合理的部分,建議其相關部門研究改進;三是對“合理不合法”的則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分析、權衡利弊、實事求是辦。我們認為政策法規(guī)的制訂總是滯后的,在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更是如此。例如:太倉冷氣機廠在超額完成1987、1988年生產任務和利潤指標后,擅自在生產成本中分別列支了兩條進口自動化生產流水線設備,計635萬元的問題,我們未按違紀處理。到1989年再審計時,該廠在審計后的三年間實現(xiàn)的稅利比審計前增加了1083萬元,相當于未查處金額的1.7倍,也比三年平均稅利增加了1.48倍。這具體體現(xiàn)了黨的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結合的良好效果;四是對“不合理不合法”的則按既定法規(guī)嚴肅處理。同樣以太倉冷氣機廠為例:該廠當年還在生產成本中列支了629條羊毛毯,計20萬元,當即責其改由福利基金列支,嚴肅了財經紀律,維護了國家利益。 第二個“四”即是四個一點的工作方法。一是在審計調查時要“深細一點”,力求把主要問題查出來,這是作出客觀公正審計結論的先決條件;二是在與被審計單位交換意見時要“嚴肅一點”,利于他們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接受教訓避免再犯,這是履行審計職能自身要求所決定的;三是在違紀處理上要“客觀一點”,凡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給予從寬;四是審計報告力求“簡潔一點”,突出重點、不咎細節(jié)、利于接受、便于改正。 “三”即是掌握“三看精神”。一看任務,二看用途,三看受理。對任務完成(這是大局)和超額完成的、用于發(fā)展生產的、制度健全執(zhí)行又嚴格的企業(yè)處理從寬。反之,則按規(guī)定執(zhí)行。 “六”即是“六個區(qū)別對待”。對改革中的失誤與鉆改革空子的;對生產性與非生產的;對事前不明確與明知故犯的;對社會共性與企業(yè)個性的等等區(qū)別對待。前者從寬,后者重嚴。實踐證明這條審計工作路子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透明審計結成果
成果之一,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以建局初(1984年)第一批審計的銅材廠、農機三廠、太倉酒廠等三廠為例。審計一年后其完成的各項經濟指標平均增速均快于全縣十一個全民企業(yè),產值快2.83倍、稅利快2.92倍、人均稅利快1.52倍,定額資金周轉快14天。太倉酒廠在審計三個月后即扭轉了幾年來的虧損局面,生產成倍增長,企業(yè)面貌日新月異。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靠企業(yè)內在的積極因素,即“內因”,而我們審計部門則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發(fā)揮了其一定的催化、促進作用。 省審計局李松慶局長在視察我局工作時對太倉酒廠的審計工作方法給予了肯定。認為這是典型的經濟效益審計的案例,當即推薦在《中國審計》1986年的期刊上登載。 成果之二,增加了工作透明度。 由于我們把宣傳審計工作路子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增加了審計透明度。每當作出審計結論前,先把查出的問題擺到桌面上與他們一起探討。由企業(yè)根據“三看”、“六區(qū)別”精神自我對照,對號入座,切實做到從嚴的有根有據,從寬的合乎情理,寬嚴適度,心服口服。例如太倉宏達熱電廠董事長(縣政協(xié)副主席)曹有才同志說:審計處理得既嚴肅又合理,這不僅是幾個錢的問題,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財經法規(guī)課。透明度高了,審計難、處理更難的兩難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因而,全縣幾年來所作出的審計查處金額都能如數(shù)入庫。 成果之三,提高了審計知名度。 由于在審計實踐中擺正了位置,從而人們對審計的印象加深了,同時也有效地化解了前進中的種種困難,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分別被授予省、市審計系統(tǒng)“先進集體”、審計“排頭兵”和縣級機關“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審計已從陌生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并在人們心目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這些對我們審計干部是個很好的激勵和鞭策。 時隔二十年,時間長了回憶不全 ,加之水平有限,不當之處請諒。(鄭正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