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等一回的國家審計工作報告,今天又與大家再次相見。隨著公眾對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等民主權利的自我實現(xiàn)與年俱增,公眾由當初的簡單圍觀變成了如今的廣泛參與,由當初的民主意識轉化為了如今的參與監(jiān)督的主動行為,審計報告成為了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 審計報告為何成為公眾新寵?因為審計是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家經(jīng)濟的綜合監(jiān)督,審計人員被人們視作經(jīng)濟的“衛(wèi)士”、政府的“謀士”、反腐的“勇士”,國家審計因其獨立性而在社會享有較高的威信和聲譽,審計報告也逐年深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信賴。這些年,國家審計在維護國家財經(jīng)法紀、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保障國家經(jīng)濟安全、促進完善國家治理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公眾為什么如此關心審計報告,是因為公眾越來越關心國家經(jīng)濟,關心社會公平正義,關心群眾利益,關心反腐倡廉。說到底,公眾期待審計工作報告就是關心自身的利益。筆者認為公眾對審計報告的期待有三個方面特點。 讓“化驗單”變成“處方箋”。公眾不僅希望審計報告能夠給出一個明白賬,更期待審計部門當好公共資金的守護者?!安唤潭D,則刑繁而邪不勝”,落實依法治國不是要看懲罰了多少人,查處了多少事,而是要通過加強教育培養(yǎng),讓各級官員切實端正依法治國的理念,強化“為民、務實、清廉”的觀念,來催生其自覺落實法規(guī)的良好的素養(yǎng)。通過審計報告提醒各級官員對法的畏懼意識,強化官員“法”的意識,自覺擯棄無所謂、無所畏的不正之風,進而滲透到政府各項建設的方方面面。 把“顯示屏”變成“監(jiān)視器”。公眾不僅希望審計報告能夠講成績更又講問題。審計報告揭示的是真相、認準的是黨紀國法,一個個案例、一串串數(shù)據(jù),將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的行為拖到“陽光下”,同是還要有賞罰機制。對失職無為的單位和個人,要堅持問事必問人、問人必問責、問責必到底?!百p罰不信,則禁令不行”。只有通過明善惡、嚴賞罰,樹立鮮明的執(zhí)法導向,才能激勵、鞭策官員自我約束,自覺依法辦事,不斷提升辦事水平。促使各級官員常思為政之道,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公眾期待審計報告,就是期待審計報告一如既往、理直氣壯地念響權力監(jiān)督的“緊箍咒”,只要常念之,權力就會被馴服,濫用權力的欲念就會斷絕,秉公用權就會成為一種自覺,從源頭上治理權力腐敗就成為可能。 由“照明燈”變成“預警燈”。公眾不僅希望審計報告能夠點評要講真實的情況,講真實的問題,講實在的成績,而且更期待審計部門見人見事見思想?!皣豢蔁o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審計監(jiān)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直接關系到維護國家財經(jīng)秩序,要積極消除各級官員在落實制度隨意性、空泛性上做文章,把制度的外在約束力,內(nèi)化為官員依法辦事的自覺行為。對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敏感問題,應增大透明度,擴大監(jiān)督視角。使問題一露頭就有人問,異常情況一出現(xiàn)就有人報,不良現(xiàn)象一發(fā)生就有人管,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jiān)督機制。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公眾更多的還是關心在審計過程中,審計部門要切實做到堅持制度標準不搞變通,落實制度要求不打折扣,著力糾正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情代法等問題,不把制度“當擺設”,不打執(zhí)法“擦邊球”、不搞法外“土政策”。對審計報告的看法是,會不會也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走走秀場。公眾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只有堅持檢查、治理、規(guī)范“一體化”,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制度落實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才能做到防患未然,確保制度監(jiān)督執(zhí)行力得到根本強化。 問題總是客觀存在的,躲不開、繞不過、回避不了,但也是可以解決的。劉家義審計長曾指出,審計工作的目標就是推進法治、維護民生、推動改革。因此,審計必須堅持從嚴執(zhí)法,牢固確立法的權威,做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